味道,是我們感受食物的主要途徑,每一口都是一次小宇宙的爆發,要領略其中細微的變化,才能深刻地感受到味蕾的變化。

  酸甜苦鹹鮮,是我們味覺細胞對於食物的主要感受。其他口感,如辣澀涼麻,則是由於味蕾之外的受器感應而來。

酸味(Sourness)源自於有機酸或無機酸中的氫離子解離,間接刺激味覺神經纖維向大腦發送訊號,產生酸味感受。常見的有機酸包括檸檬酸、蘋果酸和乳酸。

  • 乙酸(Acetic Acid)常見於醋中,具有強烈刺激性和高酸度,pH值約為2.0。西方的傳統醋飲(Shrub)通常會加水和糖,以減輕乙酸的刺激性,但現在更多人轉向康普茶(Kombucha),其利用紅茶菌將糖轉化為乙酸、蘋果酸和檸檬酸。
  • 乳酸(Lactic Acid)最早發現於酪乳中,後來也在人體和發酵食品中發現。其酸味溫和,且對身體有益。常飲用含活性乳酸菌的飲品,因為其中的乳酸對人體有益。
  • 蘋果酸(Malic Acid)常見於水果中,尤其是蘋果含量最高。其味道溫和,帶有淡淡的苦味。
  • 檸檬酸(Citric Acid)常見於柑橘類水果中,如檸檬、萊姆和橙子,味道明亮,僅次於乙酸。
  • 酒石酸(Tartaric Acid)最早發現於葡萄酒中,常見於葡萄酒結晶中,其天然澀味和溫和的酸味與蘋果酸類似。

  除了有機酸外,無機酸也常用於食品中,其中磷酸常見於碳酸飲料中。

  檸檬、萊姆、橙和咖啡都含有有機酸,其pH值不同,影響著味蕾對酸味的感受。

  例如,pH值為2.0的檸檬和萊姆,pH值為3.0的橙子(由於其中的糖分平衡了酸味,所以吃起來不會那麼酸),

  pH值為4.0的番茄和pH值為5.0的咖啡,從pH值的高低就能看出酸味的變化。

 

味道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我們對美食的追求和探索的動力。

 

 

甜味(Sweetness)是由唾液將大分子的澱粉分解成小分子的葡萄糖,進而與味覺受器反應而產生的。然而,糖類又可分為多種不同類別,各有其特點。

  黑糖:

  • 純度高達90%
  • 具有濃厚的雙糖風味
  • 帶有獨特的炭香氣息
  • 富含礦物質,如鈣、鎂、鉀、鐵、葉酸等
  • 精緻程度約為80%

  這些特點使得黑糖成為了廣受喜愛的糖類之一,不僅能為食物帶來甜美的風味,還能增添豐富的口感和營養價值。
    紅糖:90%純度、未經分蜜處理(煮糖尚未收斂到極限)

  紅糖與黑糖在本質上相似,主要區別在於它們的營養價值,而黑糖在這方面的表現較為優秀。

  除了紅糖和黑糖外,還有其他常見的糖類,它們各自帶有獨特的味道和特點:

  • 白糖:純度高達95%,經過精煉和漂白處理。其味道較為甜蜜且純淨。
  • 二砂蔗糖:純度也達到95%,但未經亞硝酸漂白處理。它保留了蔗糖的天然風味,呈現出濃郁的甘甜味道。
  • 冰糖:純度極高,達到99.9%。它的味道清新甘甜,並帶有微妙的香氣。
  • 蜂蜜:是一種混合物,為過飽和溶液。其中生成結晶的是葡萄糖,不產生結晶的部分主要是果糖。泡蜂蜜水時,沉澱現象越明顯代表未經過度的加工。蜂蜜具有豐富的花香和微妙的甜味,為食物增添了獨特的風味和口感。

  每種糖類都有其獨特的味道和用途,選擇合適的糖類可以根據食品的需要以及個人口味偏好進行調整。

 

  糖和醣的差別可以直譯為微觀和宏觀的概念。而醣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

  單醣(Monosaccharides):是指由單一醣分子構成的碳水化合物,常見的有:

  • 葡萄糖:存在於血液中,也是澱粉分解的主要成分之一。
  • 果糖:主要存在於蔬菜和水果中。
  • 半乳糖:主要存在於牛奶中。

  雙醣(Disaccharides):是由兩個單醣分子通過縮合反應形成的碳水化合物,去除了一個水分子,常見的有:

  • 蔗糖:即常見的砂糖、黑糖和冰糖。
  • 麥芽糖:主要存在於發芽的種子中。
  • 乳糖:主要存在於動物體內。

  寡醣(Oligosaccharides):又稱低聚醣,是含有少量單醣的醣類聚合物,這些醣類分子較大,不易被消化,主要存在於動物細胞的細胞膜中。

  多醣(Polysaccharides):主要由多個單醣脫水聚合而成,澱粉就是一種多醣類,是植物主要的能量儲存形式

苦味(bitterness):

  苦味通常源於生物鹼和含氮長鏈的有機化合物,這些物質多數對人體具有毒性,因此苦味可被視為一種保護機制。

  許多劇毒植物含有豐富的生物鹼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苦味感知最為敏感的原因之一。

  然而,大部分存在於蔬果中的苦味對身體並無明顯的毒性。例如,苦瓜的苦味主要來自於葫蘆素和苦瓜素。

  雖然其他瓜類也含有苦瓜素,但由於苦瓜內含有特殊的酵素,能將苦瓜素轉化為帶有苦味的分子,因此苦瓜相較於其他瓜類擁有更為明顯的苦味。

 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苦味食物,因為身體對於苦味的感知可以提醒我們潛在的危險,同時,苦味也是許多食物的獨特特徵之一。

  日常生活中的提神飲料,咖啡,除了讓人感受到提神的效果外,它的苦味也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。咖啡因雖然是咖啡中的主要苦味來源,但在其他許多植物中也可以找到。

  這種苦味成分的存在,提醒著我們對潛在危險的警覺,同時也為飲品增添了獨特的風味。

  調酒界的通寧水,源自奎寧,最初用於治療瘧疾,但現在被廣泛用於調製雞尾酒。這種轉變反映了人們對於飲品用途的不斷創新和探索,同時也彰顯了人類對於苦味的欣賞與追求。

  草本利口酒(AMARO)作為一種獨特的酒類,其苦味來源於各種草本、柑橘和其他藥材,起源於藥酒的歷史,現今則被廣泛應用於調酒界。

  這種風味的轉變,不僅反映了人們對於飲品口感的不斷追求,同時也凸顯了酒類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。

      咖啡豆 的圖片結果味道之旅(一)

鮮味(umami):

  詞源自日文,意指令人愉悅的鮮美鹹香。這個詞於1909年由化學家池田菊苗創造。鮮味是一種特殊的味道,能夠令人感到愉悅,讓大腦產生美味的感覺。

  它的分子來自於蛋白質非解後的氨基酸,主要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:

  • 谷氨酸: 是味精和香菇鮮味的主要來源,於1856年被里索遜發現。

            谷氨酸是味精和香菇鮮味的主要來源,這種味道常常被描述為鮮美和濃郁。

            舉例來說,當你品嚐到一碗美味的炒麵或者是一道爽口的湯品時,其中的鮮味很可能來自於添加了味精或者是使用了香菇作為調味料。

  • 天冬胺酸: 主要存在於番茄中,對於植物和微生物而言,是數種胺基酸的原料。

            無論是一份番茄沙拉、番茄醬還是番茄湯,都可能含有天冬胺酸,讓你感受到深厚的味道。

  • 精氨酸: 主要存在於牛奶和牛排中,是20種普遍的自然胺基酸之一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想象一下,當你喝一口香濃的奶昔或者咬下一口多汁的牛排時,其中的鮮味和美味很可能來自於精氨酸的存在。

  • 丙氨酸: 龍蝦是丙氨酸的主要來源,它於1879年首度被分離出來。​​​​​​​

            當你品嚐一道新鮮的龍蝦料理時,其中的鮮味和獨特風味可能正是來自於丙氨酸。

 

    除了鮮味外,味蕾還能感知到其他類型的味道,如辣澀、涼爽和麻味,但這些感覺主要由皮膚和黏膜上的三叉神經受器感知,而非由味蕾捕捉。

    皮膚和黏膜上分布著四種感覺受器,其中溫覺受器又分為「冷覺受器」和「熱覺受器」兩類,來自不同溫度的刺激會被不同的溫覺受器感知。

    鮮味的發現不僅為飲食帶來了新的理解,也為我們探索食物的美妙世界開啟了新的大門。

(Spicy):其中的辣椒素是由體感細胞識別(熱感三叉神經),體感細胞會發送神經訊號到大腦,大腦會分泌腦內啡鎮痛,進而產生腦內啡。

  辣味作為一種味覺體驗,涉及到辣椒素這一類刺激性化合物,對人體的感官刺激極具挑戰性和獨特性。

  辣椒素能夠激活口腔黏膜的感受器,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,從而產生辣味感。這種感覺並非僅限於一種味覺體驗,更包含了對神經系統的刺激,進而影響了人們的情緒和行為。

  辣味的適度運用可以豐富食物的層次感和趣味性,同時也能夠激起人們的食慾,增添飲食體驗的樂趣。

  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過度食用辛辣食物可能對消化系統造成負面影響,尤其是對於消化道敏感者。

  因此,在品嚐辣味美食時,建議根據個人體質和健康狀況,合理控制辣度,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負擔。

  此外,辣味也是一種文化符號,代表著不同地區的獨特風味和特色菜肴。從中國的川菜到墨西哥的墨西哥辣醬,辣味都是這些美食的重要元素之一,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口味偏好和飲食習慣。

  總體來說,辣味作為一種特殊的味覺體驗,既豐富了飲食文化,又激發了人們的味覺享受。在品嚐辣味美食時,我們應該保持適度,兼顧美味與健康,以獲得最佳的飲食體驗。

   辣椒 的圖片結果味道之旅(一)

(astringency)屬於一種觸覺,茶多酚與單寧等澀味物質的大分子與唾液蛋白產生化學反應,產生不溶於水的沉澱物質並依附在舌頭與喉腔上,產生阻塞與拉扯的感覺

(機械性感覺:機械型刺激感受器,是一種感受壓力、變形等力學性刺激的感受器)。

 

(Cooling)-薄荷中的薄荷醇觸發體感細胞中的冷熱神經元的系統,進而產生涼爽感。

薄荷 的圖片結果

(Numbing)-花椒中的烴基山椒素刺激三叉細胞中的震動感受器,50HZ(每秒)的震動感進而產生麻感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咖啡因成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